时间:2023/1/28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大海子村有“海”,曾经,守着“大海”,村民们却喝不上干净水。

如今,大海子村村民不仅吃上干净水,还借水生财、因水而富。

大海子湖

黔西市绿化乡大海子村的大海子湖,水域面积约0.5平方公里,被称为“水西明珠”,是整个绿化乡群众及毗邻乡镇部分居民的饮用水源点。10月19日,记者走进大海子湖,碧波荡漾、绿草萋萋,宛如一颗“绿宝石”镶嵌在山谷中。

“这得感谢民建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帮扶呀,让我们的‘大水缸’变得明净清澈,这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,清爽甘甜,你可以试试。”同行的大海子村村支书张灿告诉记者,曾经的大海子湖,牛进马出,一度成为当地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。“10年前,湖边牛马成群,蚊虫乱飞,村民生产生活用水肆意流入,水质受到严重影响。”

大海子村同心文化长廊

年底,在毕节市委统战部及黔西市委统战部的协调下,民建中央在大海子村实施了“同心新村”工程,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、人居环境、产业发展、水源保护等8多个项目,共涉及资金余万元。其中,万元资金,用于实施“大海子人饮水源点保护一期工程”。

取缔湖边农家乐、安装防护网、垒砌梯坎、铺设便道、建设四格净化池、制订“环境卫生保护村规民约”,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,掐断污染源,大海子湖的水质得到改善。多年来,大海子村村民对水源地予以全面保护,坚决守住生态“红线”。

“我当保洁员有好几年了,以前围着湖转一圈,至少要捡两背篓垃圾,现在就很少了,一天抓下来,都是零零散散的捡到一些,大家都很自觉。”大海子村村民张祥仙感概到,大海子湖不仅仅是生命的源泉,如今更是家乡最骄傲的“生态名片”,长期以来,自发守护湖泊和周边环境已成为大家的习惯。

大海子村村民张祥仙

一汪湖水激活全村产业发展的“一池春水”。年以来,大海子村牵线龙头公司在村子周边种植茶叶、茭白等对水资源无污染的绿色生态产物。同时,还发展起千余亩脆红李种植,全村因水而美、村民走上致富“快车道”。

同心路、同心长廊、同心亭、同心广场……在大海子村,“同心”元素随处可见,成了民主党派帮扶的“见证者”,勾画出了多党合作的“同心圆”。

一汪湖泊水,是万余名城乡居民的饮水之源,也是吸引无数游客的人间胜景。

一条同心路,是海子村民的出山通道,也是拓宽村民收入的产业之路。

一座同心长廊,是展示多民族文化的阵地,更是体现民族团结互助的“连心桥”。

大海子村同心广场

“居住在依山傍水的村庄里,受益的是老百姓,湖水变好了,我们的生活也变好了。”张灿说,下一步,大海子村将以“大海子湿地公园”项目为抓手,发展乡村观光游乐、休闲度假旅游业,使之成为大海子村新的支柱产业;同时,继续抓好大海子人饮水源保护工程项目建设,使其成为一项优质、人民群众满意的惠民工程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传娟

编辑刘蓝婴

编审刘莹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3133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